The Good Food Institute亞太分部(GFI Asia-Pacific)發佈了《亞洲農業機會報告》,探索可供亞洲製造替代蛋白產品的新原材料。
報告的重點之一是「原材料多樣化」(ingredient diversification)──減低替代蛋白行業對大豆和小麥等農作物的依賴,從而降低風險,並製造出更多種類的產品。
雖然許多植物性食品公司正努力打入亞洲市場,但報告推斷,供應方面仍有尚待開發的潛力。整個亞洲大陸可以更大規模地種植和生產各種植物性原材料,為全世界增加供應量,同時降低成本。
報告還調查了受訪者對替代肉產品的態度文化差異。當被問及為甚麼購買肉類替代品時,中國顧客之中最常見的回應是「脂肪較少」;其他包括「零膽固醇」、「美味」、「口感較不油膩」以及「更有營養」等。相比之下,許多西方顧客皆是基於道德和環保原因。

另一個文化差異是,許多亞洲國家已有肉類替代品長達數十載,但主要是為了佛教徒而設。然而,這些產品形象欠佳,被視為比肉類次等,只能以低價出售。多年來,這些產品的需求也沒有提升多少。故此,替代蛋白行業所面臨的挑戰,在於研發出與這些傳統素肉完全不同的替代肉產品。
在這方面,我們已經看到有所進展。中國政府正在投資培植肉,而國內也出現了新的植物性食品公司。此外,泰國和日本的公司也正在研發替代肉產品。
在當前價格,儘管許多亞洲消費者可能仍買不起替代肉產品,但是隨着植物性食品行業的增長,各國仍可透過生產這些產品的原材料,從中獲利得益。
全份報告請按此。